主站

  • 河南
  • 陕西
  • 山西
  • 北京
  • 河北
  • 安徽
  • 湖南
  • 湖北
  • 山东
  • 甘肃
  • 安徽
  • 天津
  • 浙江
  • 江苏
  • 黑龙江
  • 内蒙古
  • 广西
  • 新疆
  • 新疆兵团
  • 忘记密码?注册

    2018年事业单位备考之古代官员制度

    2018-11-29 14:57:26

    分享:

      

      一、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二、官服(以明清为例)

      (一)明代

      “衣冠禽兽”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含有贬义的成语,但在明代中期以前,它却是一个褒义词。因为按照明代服制的规定,当时的官员穿的袍子上是“衣冠禽兽”,只有“当官的”才能穿上绣着飞禽或绘着走兽的官服。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帝王官员的服饰制度达到了最完备、最繁缛的地步。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补子(系补缀于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织物。为明品官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图案分别是: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等题材的,应归属于明代的“赐服”类。

      (一)清代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

      一品——红宝石顶戴(亮红),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仙鹤,武官补服麒麟。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二品——红起花珊瑚顶戴(杂红),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锦鸡。武官补服狮。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顶戴(亮蓝),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孔雀。武官补服豹,准乘八人抬绿呢大轿。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顶戴(暗蓝),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雪雀。武官补服虎,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顶戴(透明),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白鹇。武官补服熊,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顶戴(白),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补服鹭鸶。武官补服彪,准乘四人抬蓝呢轿。

      七品——素金顶戴(金),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补服鸂鶒,武官补服犀牛。

      八品——起花金顶戴(金),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补服练雀。武官补服犀牛。

      九品——镂花金顶戴(金),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补服练雀。武官补服海马未入流——镂花金顶戴(白),王蟒四爪蟒袍,黄鹂补服。

      (监察御史、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的顶戴、蟒袍均按正常品级,但补服的图形却一律绣獬豸,以示司法公正。)

      三、升迁用语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一)表示任命,授予官职

      ①拜:指按照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

      例: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除:去旧职授新职。

      例: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③授:

      例:贾雨村授了应天府。(《红楼梦》第四回)

      ④赏:

      例: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

      说明:“授”从授予印等物而来,“赏”从奖励而来,有赐予官职、爵位义。

      ⑤封

      例: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⑥赠

      例:赠谥美显,荣于身后。(《五人墓碑记》)

      同是君主授予,生时为“封”,死后为“赠”。“封”也有用于授予土地方面的,如“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六国论》)。

      ⑦通籍

      例:通籍后,俸去书来。(《黄生借书说》)

      “通籍”:出任、做官。

      ⑧守

      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守”为任命,意为“任……太守”,同理,“总督两广”即“任两广总督”。同样的还有:知(县、府)

      (二)表示提升官职

      ①升

      例: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谭嗣同》)

      ②迁

      例: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说明:“迁”一般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也有作降职远调的,如“迁客骚人”(《岳阳楼记》)。

      ③擢

      例: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擢”为提升,“超擢”为破格提升。(《谭嗣同》)

      ④陟

      例: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本为上升之意,此处为提升(官职)。(《出师表》)

      (三)表示降(贬)低官职

      ①左迁

      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②谪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③迁谪

      例: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

      ④放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⑤出官

      例:予出官二年。(《琵琶行》)

      说明:古代,右表示高贵的位置,左表示较低的位置,故“左迁”为贬官降职;“迁谪”侧重于“谪”,即降官远调;“放”有流放、放逐义,从色彩上讲,是贬职;“出官”是贬职调离,而“出为河间相”(《张衡传》)的“出”为出任(地方官)

      (四)表示一般调动

      ①徙

      例: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②调

      例:婿竟不调。(《记王忠肃公翱事》)

      ③改

      例: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记王忠肃公翱事》)

      ④转

      例: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

      说明:“徙”是迁移之意,此处引申为调动;“改”为改换、调换。

      (五)表示辞官

      ①辞

      例:轻辞古之天子。(《五蠹》)

      ②让

      例:古之让天子者。(《五蠹》)

      ③乞骸骨

      例:上书乞骸骨。(《张衡传》)

      说明:“辞”是辞退;“让”是禅让;“乞骸骨”,年老而申请退休。

      例1:中国传统文化用语中,经常以“别称”或“代称”指代人、事、物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巾帼不让须眉”,巾帼代指妇女,须眉代指男子

      B.“左迁”表示升官之意

      C.“及笄之年”指女子年满十五岁,到了结婚年龄

      D.“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指的是兰花

      【京佳解析】AC 人文——传统文化(易)。B项错误,左迁指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D项错误,“人比黄花瘦”出自李清照前期的作品《醉花阴》,黄花指忘忧草(金针菜,萱草花),不是指兰花。故选AC。

      例2:“衣冠禽兽”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含有贬义的成语,但在明代中期以前,它却是一个褒义词。因为按照明代服制的规定,当时的官员穿的袍子上是“衣冠禽兽”,只有“当官的”才能穿上绣着飞禽或绘着走兽的官服。下列动物不在“衣冠禽兽”之列的是( )。

      A. 鹌鹑 B. 天鹅 C. 云雁 D. 虎

      【京佳解析】B 人文——官服——衣冠禽兽(中)。“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故选B。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招聘信息具体以原文公告为准

    上一篇:2013年河南事业单位备考:法律基础知识真题解析

    下一篇:2018年事业单位备考之中国航空航天

    推荐阅读

    联系我们:
    北京丨河南丨陕西丨山西丨浙江丨甘肃丨湖北丨山东丨河北丨黑龙江丨湖南丨内蒙古丨新疆

    联系我们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关闭窗口